“把现代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各环节”“设备一切正常,开始打药。”7月9日,在涡阳县青疃镇魏圩村“90后”种粮大户吴发彬的玉米地里,一架无人机满载农药升空,按照语音提示开始飞防作业。
“我和父亲今天还在学习总给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,倍感亲切,深受鼓舞。”吴发彬说,他的父亲是老一代农民,前半辈子“看天吃饭”,如今田里用上了先进的无人机、灌溉设备、大型耕种机械等,粮食产量一年更比一年高,“我父亲常常说,是党的好政策,让庄稼人过上了好日子”。
不到10分钟,无人机便完成了一块田地的飞防任务。这架无人机,是吴发彬去年花5万多元买下的,功能强大,不仅有语音提示、自动避障、飞行导航、图像采集等功能,还有360度全景摄像头。“用无人机开展田间管理,省时省力省药,作业精准到位。今年小麦大丰收,无人机功不可没。”吴发彬告诉记者,提升农业科技水平,才能多打粮、打好粮,“如果缺少科技支撑,粮食种植面积再大,也只是广种薄收,效益低下。”
今年,吴发彬种植的1200多亩小麦平均亩产700公斤左右,有的地块单产超过800公斤,比去年增收30多万元。用他自己的话来说,今年是依托“三粮”,实现了“三超”,“‘三粮’是指多种粮、多打粮、打好粮,‘三超’就是粮食种植面积超千亩、粮食亩产超千斤、每亩地纯利超千元。”
“当时家里租了别人的10多亩地,我一个人忙不过来,就叫小彬在家帮忙。”吴增喜说。2015年,吴发彬在父亲的支持下,流转1200多亩土地,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,成为当地为数不多的“90后”新农人。随着耕地面积的大幅增加,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也越来越高。两年后,吴发彬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,现在拥有各类机械30多台(套)。
“依靠科技增产增收,把现代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。”带着这样的理念,吴发彬种粮要“测土配方”,每年进行秸秆还田,使用有机肥,为每亩耕地增施两吨羊粪,培肥地力。他在小麦播种时实行种肥同播,让小麦苗齐整肥壮;春节前给小麦浇一遍越冬水,让小麦能够保湿抗灾抗冻;春节后再来一次“返青水+无人机精准施肥”,促进节本增效。“3月份要做好一喷三防,防治红蜘蛛和白粉病、锈病,主要是防治小麦赤霉病。”吴发彬说,通常在早晨和晚上打药,药物容易吸收,然后还要用无人机增施叶面肥……
年轻的吴发彬不仅向书本学习,还常到其他种植专业合作社去“取经”,向能人、“土专家”虚心求教,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“新型职业农民”“现代青年农场主”等培训学习,找机会到粮食企业参观。他喜欢搞“小实验”,选择小麦穗来测试小麦分蘖能力,为来年降低小麦播种量、节约种子和亩均成本,打好基础。“经过试验调整,每亩地节约种粮成本近20元,增产60公斤左右。”吴发彬告诉记者。
作为种粮大户,吴发彬和他牵头成立的合作社在当地小有名气。“村民种田遇到难题博鱼体育登录入口,常常来请教小吴。”魏圩村村民吴奎说,吴发彬很能干,他不仅给大家提供粮食种植的技术指导,还带头示范,带领大家一起提升农业农机械化水平,多打粮、打好粮。